近日,從保定市文廣旅局獲悉,保定市備案博物館數量達100家,總量居全省第一,年接待游客超千萬人次。
博物館是為群眾提供文化供給的重要載體,其數量和質量是衡量一座城市社會文明程度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2022年以來,該市以“增量”與“提質”并舉為目標,通過新建一批場館、提升一批場館、實施一批項目、舉辦一批展覽等方式,不斷加快“博物館之城”建設,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據保定市文廣旅局博物館科科長劉自軍介紹,目前,該市已形成以42家國有博物館為骨干、58家非國有博物館為補充,涵蓋歷史、民俗、非遺、自然、科技等多種類型的體系,呈現出屬性多元、題材豐富的特色。
聚焦龍頭引領,推動博物館煥新升級。為實現龍頭博物館與群眾文化需求的“雙向奔赴”,該市印發《保定市“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全力推進重點博物館改造提升,凸顯骨干博物館特色。在增加博物館數量的基礎上,注重博物館內涵式建設,切實提升博物館展陳水平和傳播影響力。
強化教育融合,拓展博物館社教功能。該市充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功能,有效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工作,各館積極開展流動展覽進校園、進社區活動。其中,保定直隸總督署博物館今年年初陸續推出了眾多研學體驗類項目,5月初推出了“衙署古韻遇蟲趣——昆蟲展”,這些都成了熱門參觀項目。此外,在節假日等節點策劃開展各類主題活動,包括傳統節日、歷史典故、科學普及等內容,讓博物館文化更好地融入大眾生活。
促進資源共享,激發社會參與活力。該市持續推進博物館與教育部門、科研院所、社會團體的資源共享,通過文物捐贈、借展等方式,加強社會、個人收藏資源在博物館的綜合利用,提高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和專業性。以淶水掐絲琺瑯博物館、蜜蜂博物館、保定宴飲食博物館為代表的“小而美”新興博物館通過深入挖掘該市各個領域的特色文化,以獨特的視角和豐富的形式,成為傳播地域文化的新窗口。
在未來發展規劃上,該市將加速推動博物館在定位、布局、功能、機制等方面的完善與提升,為公眾提供優質內容供給。此外,該市將通過對文物資源的活化利用,使博物館成為集教育、科研、文化消費于一體的綜合性平臺,叫響“百館之城、寶藏保定”品牌。(見習記者李靖恬)
關鍵詞: 保定市文廣旅局 保定市備案博物館數量 博物館煥新升級 年接待游客